根据某一条件从数据库表中查询 『有』与『没有』,只有两种状态,那为什么在写SQL的时候,还要SELECT count(*) 呢?
目前多数人的写法
多次REVIEW代码时,发现如下现象:
业务代码中,需要根据一个或多个条件,查询是否存在记录,不关心有多少条记录。普遍的SQL及代码写法如下。
SQL写法:
SELECT count(*) FROM table WHERE a = 1 AND b = 2
Java写法:
int nums = xxDao.countXxxxByXxx(params);
if ( nums > 0 ) {
//当存在时,执行这里的代码
} else {
//当不存在时,执行这里的代码
}
是不是感觉很OK,没有什么问题
优化方案
SQL写法:
SELECT 1 FROM table WHERE a = 1 AND b = 2 LIMIT 1
Java写法:
Integer exist = xxDao.existXxxxByXxx(params);
if ( exist != NULL ) {
//当存在时,执行这里的代码
} else {
//当不存在时,执行这里的代码
}
SQL不再使用count,而是改用LIMIT 1,让数据库查询时遇到一条就返回,不要再继续查找还有多少条了。
业务代码中直接判断是否非空即可。
总结
根据查询条件查出来的条数越多,性能提升的越明显,在某些情况下,还可以减少联合索引的创建。
为什么都说SELECT * 效率低
面试官:“小陈,说一下你常用的SQL优化方式吧 。”
陈小哈:“那很多啊,比如不要用SELECT *,查询效率低。巴拉巴拉... ”
面试官:“为什么不要用SELECT * ?它在哪些情况下效率低呢? ”
陈小哈:“SELECT * 它好像比写指定列名多一次全表查询吧,还多查了一些无用的字段。 ”
面试官:“嗯... ”
陈小哈:“emmm~ 没了 ”
陈小哈:“....??(几个意思)”
面试官:“嗯...好,那你还有什么要问我的么? ”
陈小哈:“我问你个锤子,把老子简历还我! ”
无论在工作还是面试中,关于SQL中不要用“SELECT *”,都是大家听烂了的问题,虽说听烂了,但普遍理解还是在很浅的层面,并没有多少人去追根究底,探究其原理。
废话不多说,本文带你深入了解一下"SELECT * "效率低的原因及场景。
不需要的列会增加数据传输时间和网络开销
- 用“SELECT * ”数据库需要解析更多的对象、字段、权限、属性等相关内容,在 SQL 语句复杂,硬解析较多的情况下,会对数据库造成沉重的负担。
- 增大网络开销;* 有时会误带上如log、IconMD5之类的无用且大文本字段,数据传输size会几何增涨。如果DB和应用程序不在同一台机器,这种开销非常明显
- 即使 mysql 服务器和客户端是在同一台机器上,使用的协议还是 tcp,通信也是需要额外的时间。
对于无用的大字段,如 varchar、blob、text,会增加 io 操作
- 准确来说,长度超过 728 字节的时候,会先把超出的数据序列化到另外一个地方,因此读取这条记录会增加一次 io 操作。(MySQL InnoDB)
失去MySQL优化器“覆盖索引”策略优化的可能性
- SELECT * 杜绝了覆盖索引的可能性,而基于MySQL优化器的“覆盖索引”策略又是速度极快,效率极高,业界极为推荐的查询优化方式。
例如,有一个表为t(a,b,c,d,e,f),其中,a为主键,b列有索引。
那么,在磁盘上有两棵 B+ 树,即聚集索引和辅助索引(包括单列索引、联合索引),分别保存(a,b,c,d,e,f)和(a,b),如果查询条件中where条件可以通过b列的索引过滤掉一部分记录,查询就会先走辅助索引,如果用户只需要a列和b列的数据,直接通过辅助索引就可以知道用户查询的数据。
如果用户使用select *,获取了不需要的数据,则首先通过辅助索引过滤数据,然后再通过聚集索引获取所有的列,这就多了一次b+树查询,速度必然会慢很多。
由于辅助索引的数据比聚集索引少很多,很多情况下,通过辅助索引进行覆盖索引(通过索引就能获取用户需要的所有列),都不需要读磁盘,直接从内存取,而聚集索引很可能数据在磁盘(外存)中(取决于buffer pool的大小和命中率),这种情况下,一个是内存读,一个是磁盘读,速度差异就很显著了,几乎是数量级的差异。
心得体会
有朋友问我,你对SQL规范那么上心,平时你写代码不会用SELECT * 吧?
咋可能啊,天天用。。代码里也在用 ,其实我们的项目普遍很小,数据量也上不去,性能上还没有遇到瓶颈,所以比较放纵。